近日,首屆中外文學理論發(fā)展與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構建學術論壇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舉行。本次論壇由上外文學研究院主辦,《中國比較文學》編輯部、《英美文學研究論叢》編輯部、上海市高峰學科建設“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團隊、上海市高峰學科建設“世界文學思潮與流派研究”團隊協(xié)辦。
上海外國語大學校長李巖松致開幕辭,他指出,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不僅關乎中國的文化傳承和治理實踐,更是回應時代與世界問題的重要知識創(chuàng)新工程。上海外國語大學始終堅守以外國語言文學為特色,積極推進“新文科”建設與“有組織科研”,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視野和中國立場的知識體系。李巖松強調(diào),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立足本土、放眼世界、交叉融合、守正創(chuàng)新。上外將繼續(xù)匯聚學術智慧,深化學科合作,為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提供思想支持。
本次論壇開幕式和第一場主旨發(fā)言由上海外國語大學文學研究院院長張帆教授主持。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陳眾議教授指出,面對以AI為標志的第四次工業(yè)革命浪潮,中國外語學科必須積極回應新時代挑戰(zhàn),服務國家戰(zhàn)略發(fā)展大局。他結合中國傳統(tǒng)哲學提出,人文學科的發(fā)展需要解決的理論問題,呼吁外語學科應義不容辭地擔起重任,踐行理論創(chuàng)新與文化守護的雙重使命。陳眾議強調(diào),中國的外國文學研究必須扎根于本土現(xiàn)實與中華文明傳統(tǒng),始終以服務中國式現(xiàn)代化建設、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目標。
上海外國語大學文學研究院鄭體武教授主持第二場主旨發(fā)言。
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云山工作室首席專家聶珍釗教授認為,文學原理是關于文學基本性質、特征和規(guī)律的理論概括,是建構文學理論知識體系的基石。面對AI文學等新現(xiàn)象,傳統(tǒng)文學理論難以應對挑戰(zhàn),重構理論體系需回歸對文學原理的思考。他指出,需要突破“文學是審美意識形態(tài)”的傳統(tǒng)觀念,應從認知科學與文學理論交叉視角切入,改變傳統(tǒng)語言學對“語言”的靜態(tài)定義,構建“語言作為腦文本的動態(tài)轉化”的全新理論框架。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學術院長曹順慶教授表示,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仍需回到文明互鑒這一議題。他提出,應以“重寫文明史”為基礎性工作,確立“文明互鑒”作為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進而建立文明自信,解構西方中心的話語體系。他主張從文明史話語敘述、話語言說、話語闡釋的根本層面,確立人類文明書寫的中國話語,重新認識人類歷史文明的原貌與事實,并在此基礎上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
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劉建軍指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是延續(xù)百年的復雜工程,不應簡化為“說好中國話”或對抗西方話語。他提出四項基本原則:一是符合先進文化發(fā)展原則;二是回應中國現(xiàn)實關切;三是立足自身發(fā)展邏輯與當下文學脈絡;四是具備弘揚正能量的文化品格。總體而言,亟待建立的自主知識體系不應僵化封閉,而應是一個在不斷的發(fā)展演進中逐漸完善的開放體系。
上海外國語大學文學研究院宋炳輝教授主持第三場主旨發(fā)言。
華東師范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院長、《文藝理論研究》主編朱國華教授指出,西學的中國化,是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學術原創(chuàng)的基本條件之一。他強調(diào),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是一場“漫長的學術革命”,不能以“學術大躍進”的姿態(tài)對待異質文化的吸收。他呼吁學界摒棄抱殘守缺的心態(tài),超越民族虛榮與文化自卑,誠實、批判性地反思中國人文學科的現(xiàn)存不足。
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主編彭青龍指出,區(qū)域國別研究是外語學科服務國家戰(zhàn)略和時代需求的新賽道。面對學科與招生就業(yè)的壓力和挑戰(zhàn),外語學科應從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維度把握民族復興戰(zhàn)略,關注人類社會大變局與中國角色轉變。他提出區(qū)域國別研究應服務國家戰(zhàn)略、支持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并在文明互鑒中發(fā)揮作用,承擔學科建設、人才培養(yǎng)、國際傳播等使命。
上海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文學院教授、《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主編曾軍認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應提出“前無古人、后無西人”的新思想與新理論,而非簡單重復傳統(tǒng)或西方觀念。他強調(diào),這一體系需具備獨立問題意識、原創(chuàng)術語和完整理論框架。它應是多元、動態(tài)、開放的“復數(shù)體系”,并具備解釋中外現(xiàn)象的普遍性。同時他指出,媒介形態(tài)變遷正推動文論知識體系重構,數(shù)字媒介應成為重要研究內(nèi)容。
上海外國語大學文學研究院張和龍教授主持第四場主旨發(fā)言。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人文藝術研究院院長王寧指出,中國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應在關注國際前沿的同時,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弘揚中國文學與文化。他強調(diào),應打通中國文學與外國文學二者之間的界限,使世界文學涵括中國文學、外國文學轉向世界文學。這一轉向有助于明確中國文學在全球語境中的地位,準確評價其成就與原創(chuàng)性,并推動中國人文學術成果走向世界,構建自主學術話語體系。
浙江工商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西方文學與文化研究院院長、東西文明互鑒研究院學術院長、浙江省社科聯(lián)名譽主席蔣承勇指出,構建自主知識體系是長期、動態(tài)的過程,應超越文明優(yōu)劣的簡單比較。他主張重構文學史認知路徑,從文學內(nèi)部邏輯轉向文明史、思想史與科學史的宏觀視角。他呼吁,應以跨學科視野探究文學與科學之間的關系,以促進對文學本質與演變規(guī)律的深層理解,從而推進我國文學研究話語體系的建構。
上海師范大學外國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國家重點學科負責人、《小說研究》主編朱振武教授從構建中國非洲文學研究的自主理論體系出發(fā),提出三種關鍵思維路徑:一是由“仰視”轉向“平視”,反思并超越西方主導的文化框架;二是由“自在”邁向“自為”,依托一手資料,參與真正的世界文學對話;三是由“極端”走向“平衡”,在“歸化”與“異化”之間尋求本土立場與全球視野的融合。
上海外國語大學文學研究院姜玉琴研究員主持第五場主旨發(fā)言。
南京大學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當代外國文學》主編楊金才教授指出,外國文學研究是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其前提是突破西方中心論,核心是話語創(chuàng)新與文化主體性闡釋體系的建構。他提出四條路徑:一是理論本土化再造與跨文化對話;二是文本的深度細讀與語境還原;三是拓展跨學科視角;四是積極融入“中國關切”。他強調(diào),外國文學研究不應是西方理論的輸入場,而應成為理論創(chuàng)新的試驗田。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外國文學研究》主編蘇暉教授指出,外國文學期刊應服務國家文化戰(zhàn)略,成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平臺。中國期刊要在理論創(chuàng)新、文化主體性與評價標準重塑中發(fā)揮關鍵作用。以《外國文學研究》為例,該刊堅持國際化與本土化并重,設置如“中外學者對話”“文學倫理學批評”等欄目,聚焦中外交流、理論建構與國家戰(zhàn)略,助力中國學術從“跟跑”向“領跑”轉型。
上海外國語大學文學研究院教授、《中國比較文學》主編宋炳輝從學術史視角出發(fā),探討了中國比較文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問題。他指出,關于人文學科知識體系的建構,文化差異性應被重視。同時跨學科資源的整合也非常重要,哲學與史學在構建文學知識體系方面具有重要借鑒意義,尤其是區(qū)域國別研究、全球史研究的范式和方法論轉變,可以為比較文學研究帶來諸多啟示。
上海外國語大學文學研究院院長張帆教授提出了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五種范式,她認為,在文明互鑒視域下,應堅持用“以中釋西”“中西互釋”替換“以西釋中”“強制闡釋”。張帆強調(diào),只有立足中華文化的主體性,推動傳統(tǒng)知識話語在當代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才能真正建構出各學科自主的知識體系與話語體系。
閉幕式由上海外國語大學科研處處長潘鳴威教授致辭,他指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快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論述,為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作為文明的重要載體,文學肩負著傳承與創(chuàng)新民族文化的時代使命。
閉幕式由上海外國語大學文學研究院副院長、黨總支副書記王弋璇副研究員主持。她代表文學研究院感謝各位專家的指導與科研處的大力支持,并表示學院將繼續(xù)傳承學術精神,依托中國文學與外國文學兩個一級學科,推動高水平科研與人才培養(yǎng),構建具本土立場與世界視野的中國學術話語體系。
本次論壇,來自中國社科院、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四川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上海大學、上海師范大學、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浙江工商大學等院校的資深專家與上外學者齊聚,圍繞“中外文學理論發(fā)展與自主知識體系構建”展開研討。聚焦文明互鑒、區(qū)域國別研究、“外國文學”向“世界文學”的轉向、媒介文藝史、西學中國化、中國非洲文學等維度,以學術史視角為依托,進行深入且具前瞻性的學術觀點交流。